一、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和中位线
1、三角形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(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,且三条中位线会将原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三角形)。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:① 连接对象不同:中位线是 “两边中点” 的连线,中线是 “顶点与对边中点” 的连线;② 位置特性不同:中位线始终平行于第三边,中线无平行特性,且三条中线会相交于三角形的重心(重心分中线比为 2:1);③ 数量关系不同:中位线长度是第三边的一半,中线长度需结合三角形边长计算(无固定倍分关系)。
2、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,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(几何表达式:若 D、E 分别为△ABC 中 AB、AC 的中点,则 DE∥BC 且 DE=½BC)。定理推导思路:取 BC 边中点 F,连接 DF、EF,由 D、E、F 均为中点可证四边形 ADFE、DBFE 为平行四边形,利用平行四边形 “对边平行且相等” 的性质,即可推出 DE∥BC 且 DE=½BC(适合初中阶段理解)。核心作用:① 证明线段平行关系(无需依赖同位角、内错角等);② 快速推导线段倍分关系(已知中位线可求第三边,或反之);③ 简化几何计算(如边长、面积、周长问题);④ 辅助构造全等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。
二、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相关例题(替换后)
如图,在△ABC 中,D、E 分别是 AB、AC 的中点,过点 E 作 EF∥AB 交 BC 于点 F,若△AEF 的周长为 12cm,则△ABC 的周长为( )A.20cm B.24cm C.28cm D.30cm
答案:B解析:第一步,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义,D、E 是 AB、AC 中点,故 DE 是△ABC 的中位线,因此 DE∥BC 且 DE=½BC;第二步,由 EF∥AB,DE∥BC,可判定四边形 DBFE 是平行四边形,故 BF=DE=½BC,EF=DB=½AB;第三步,E 是 AC 中点,故 AE=½AC,结合 EF=½AB、AF=BC-BF=BC-½BC=½BC(或由 EF∥AB、E 为 AC 中点,可证 F 是 BC 中点,AF=½BC);第四步,△AEF 的周长 = AE+EF+AF=½AC+½AB+½BC=½(AB+AC+BC)=12cm;第五步,推导△ABC 的周长 = AB+AC+BC=12×2=24cm。故选 B。


发布于 2025-11-18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