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高考复习 高三数学核心知识点梳理 20 篇 高考数学复习必备

高三数学核心知识点梳理 20 篇 高考数学复习必备

  高三学年是学业冲刺的关键阶段,数学学科作为高考核心科目,常常成为不少同学的攻坚重点。为助力大家扎实掌握知识、高效突破难点,我们整理了 20 份高三数学核心知识点梳理,内容条理清晰、讲解深入浅出,搭配经典例题辅助理解,从基础夯实到难题突破,陪伴大家稳步攀登数学高分高峰,开启逆袭之路。

  1. 直线与平面垂直

  当一条直线与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都保持垂直时,这条直线与该平面垂直。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均垂直,则可判定这条直线与该平面垂直。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相互平行。倘若两条直线平行,其中一条直线垂直于某一平面,那么另一条直线也必然垂直于这个平面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取值范围在(0°,90°)之间,具体指平面内的斜线与其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。特殊情况下,直线与平面垂直时,夹角为 90°;直线在平面内或与平面平行时,夹角为 0°。

  2. 平面与平面平行

  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时,即为平面与平面平行。判定两个平面平行,可通过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均平行于另一个平面来确定。平面与平面平行时,其中一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;若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,它们的交线也会相互平行。

  3. 异面直线

  平面外一点 A 与平面内一点 B 的连线,与平面内不经过点 B 的直线互为异面直线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取值范围在(0°,90°)之间,通常采用平移法,通过作平行线构造相交直线,进而求出夹角或其补角。两条直线若不是异面直线,则必然是平行或相交的位置关系。异面直线的核心特征是无法共处于任何一个平面内。求解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关键,在于通过平移法将异面问题转化为相交直线的夹角问题。

  4. 空间点、直线、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

 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平行、相交、异面三类;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包含平行、相交,以及直线在平面内(这一情况容易被忽略);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则只有平行和相交两种。

  5. 平面的基本性质

  公理 1 明确: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,那么这条直线整体就在这个平面内;公理 2 指出: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,有且只有一个平面;公理 3 说明:若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,那么它们必然有且只有一条经过该点的公共直线。

  6.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

  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多样,可根据题目条件灵活选择。直接法适用于动点运动条件可直接转化为几何量等量关系的情况,这类条件简洁明确,易于转化为含 x、y 的等式。运用直接法时,通常需经历建系、设点、列式、化简等步骤,最终得到轨迹方程,过程中需注意对特殊点的取舍。需要注意的是,求轨迹方程与求轨迹有所区别,前者只需得出方程,后者还需明确轨迹的具体形状。定义法则是借助圆、椭圆、双曲线、抛物线的定义直接推导轨迹方程,这类方法要求题目中存在定点、定直线,或能通过平面几何知识分析得出两定点距离之和(或差)为定值的条件,核心在于将题目条件转化为基本轨迹的定义特征。相关点法多用于动点轨迹不易直接表述的情况:若动点 P(x,y)的运动依赖于另一动点 Q(x′,y′),且 Q 的轨迹已知或易求,可先将 x′、y′用 x、y 表示,再代入 Q 的轨迹方程,整理后即可得到 P 的轨迹方程。定比分点问题、对称问题等常可采用这种方法求解。参数法适用于动点横、纵坐标关系不易直接建立的场景,可引入中间变量(即参数),让 x、y 通过参数建立联系,再消去参数得到轨迹方程。常用的参数包括斜率、截距、定比、角度等,消参过程中需注意保持变量范围的一致性。多参问题中,需根据方程关系引入相应数量的参数,并建立足够的方程以完成消参,特殊情况下可通过整体处理减少方程数量。交轨法主要用于求两动曲线的交点轨迹,可直接消去参数,或引入参数建立动曲线间的联系后再消去参数,无需单独求出交点坐标,只需得到交点横、纵坐标的关系即可,算是参数法的一种特殊应用形式。

  7. 全称命题真假的判断方法

  判断全称命题的真假,需遵循特定逻辑:要确认一个全称命题为真,需对限定集合 M 中的每一个元素 x,逐一验证 p(x)均成立;要证明一个全称命题为假,只需在限定集合 M 中找到一个特殊值 x=x₀,使得 p(x₀)不成立即可。

  8. 逻辑联结词与集合的关系

  逻辑联结词中的 “或”“且”“非”,分别对应集合运算中的 “并”“交”“补”。基于这一关联,解决由这三个联结词构成的命题问题时,可借助集合的运算意义辅助分析。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是两个易混淆的概念,需注意区分:否命题是对原命题 “若 p,则 q” 的条件和结论同时加以否定,而命题的否定(即非 p)仅否定原命题的结论。原命题与它的否定真假必然对立,其中必有一真一假,而原命题与否命题的真假并无固定关联。

  9. 全称量词与特称命题

  “所有的”“任意一个” 这类短语在逻辑中称为全称量词,通常用符号 “∀” 表示;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,称为全称命题;全称命题 “对 M 中任意一个 x,有 p(x)成立”,可简记为 “∀x∈M,p(x)”,读作 “对任意 x 属于 M,有 p(x)成立”。“存在一个”“至少有一个” 这类短语则称为存在量词,用符号 “∃” 表示;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,称为特称命题;特称命题 “存在 M 中的一个 x₀,使 p(x₀)成立”,可简记为 “∃x₀∈M,p(x₀)”,读作 “存在 M 中的元素 x₀,使 p(x₀)成立”。

  10.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

  用联结词 “且” 将命题 p 和命题 q 联结,可得到新命题 “p∧q”,读作 “p 且 q”;用联结词 “或” 将命题 p 和命题 q 联结,可得到新命题 “p∨q”,读作 “p 或 q”;对命题 p 进行全盘否定,会得到新命题 “¬p”,读作 “非 p” 或 “p 的否定”。这三类新命题的真假判断有明确规则:p∧q 需 p、q 均为真时才为真,有一假则为假;p∨q 需 p、q 均为假时才为假,有一真则为真;p 与 ¬p 的真假始终相反,二者必居其一。

  11. 对数函数性质

  对数函数 y=logₐx 的定义域为 {x 丨 x>0},但遇到对数型复合函数时,定义域求解需额外注意底数的限制 —— 底数需大于 0 且不等于 1.例如求函数 y=logₓ(2x-1)的定义域,需同时满足 x>0 且 x≠1.以及 2x-1>0.最终得到 x>1/2 且 x≠1.即定义域为 {x 丨 x>1/2 且 x≠1}。对数函数的值域为实数集 R,不存在边界限制。函数图像恒过定点(1.0),这是对数函数的重要特征。单调性方面,当 a>1 时,对数函数在定义域内为单调增函数;当 0

  12. 判断函数值域的方法

  函数值域的求解有多种实用方法,可根据函数解析式的特征灵活选用:配方法常用于二次函数值域的求解,运用时需关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,避免因范围疏漏导致结果偏差;换元法适用于含根式等复杂结构的函数,如 y=ax+b+√(cx-d)(a、b、c、d 均为常数且 ac≠0)这类形式,通过代数或三角代换,将原函数转化为值域易求的新函数,进而得出原函数值域;判别式法多用于分式结构且分母含 x² 的函数,通过去分母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,利用判别式△≥0 确定 y 的取值范围,即为原函数的值域;不等式法依托 a+b≥2√ab(其中 a、b∈R⁺)的基本性质求解,应用时需严格满足 “正、定、等” 的条件,缺一不可;反函数法适用于原函数值域不易直接求解的情况,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定义域与值域互换的特性,通过求反函数的定义域得到原函数的值域,y=(cx+d)/(ax+b)(a≠0)型函数既可采用反函数法,也可通过分离常数法求解;单调性法的核心是先明确函数定义域,再根据函数单调性确定值域,例如函数 y=x+p/x(p>0)的单调性特征为:增区间是(-∞,-√p] 和 [√p,+∞),减区间是(-√p,0)和(0.√p);数形结合法则是通过分析函数解析式的几何意义,结合函数图像的直观特征确定值域,这种方法直观易懂,适合处理含绝对值、分段函数等类型。

  13. 二次函数的零点

  二次函数的零点与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密切相关,具体分为三种情况:当△>0 时,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,二次函数的图像与 x 轴有两个交点,此时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;当△=0 时,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(即二重根),二次函数的图像与 x 轴有一个交点,此时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(或二阶零点);当△<0 时,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根,二次函数的图像与 x 轴没有交点,此时二次函数无零点。

  14. 等差数列的定义与通项公式

 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,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,这个数列就称为等差数列,这个恒定的差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,通常用字母 d 表示。若等差数列 {an} 的首项为 a₁,公差为 d,则其通项公式为 an=a₁+(n-1) d,通过这一公式,可根据首项、公差和项数求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。

  15. 简单随机抽样

  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,是一种基础的抽样方法。实施时无需对总体进行分组、划类或排队,直接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调查单位。这种抽样方法的核心优势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概率相等,且样本单位之间完全独立,不存在关联或排斥关系。通常在总体单位差异程度较小、数量不多的情况下,更适合采用这种抽样方式。

  16. 复数相等的特别提醒

  复数的比较需注意特殊规则:一般情况下,两个复数只能判断相等或不相等,无法直接比较大小;只有当两个复数均为实数时,才可以进行大小比较,这是复数运算的重要前提。求解复数相等问题有固定的思路步骤:第一步,将所给复数转化为标准形式;第二步,依据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求解相关参数或结论。

  17. 数列的分类

  数列的分类方式有多种,常见的有以下两种:按项数多少可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。书写有穷数列时,需明确写出末项,例如数列 1.3.5.7.9.…,2n-1 表示有穷数列;若写成 1.3.5.7.9.… 或 1.3.5.7.9.…,2n-1.…,则表示无穷数列。按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(即数列的增减性)可分为递增数列、递减数列、摆动数列和常数列。

  18. 数列的定义

 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,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。理解数列的定义需注意以下几点:数列的本质是 “按次序排列”,即便组成数列的数字相同,只要排列次序不同,就是不同的数列,例如 1.2.3.4.5 与 5.4.3.2.1 是两个不同的数列;数列中允许出现多个相同的数字,例如 - 1 的 1 次幂、2 次幂、3 次幂、4 次幂… 构成的数列:-1.1.-1.1.…;数列的项与项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:项是数列中的具体数值,相当于函数值 f (n);项数是该数值在数列中的位置序号,相当于自变量 n;数列与数集有着本质区别:数集的元素无次序要求,而次序是数列的核心特征,相同的数字按不同次序排列会形成不同的数列,例如 {2.3.4.5.6} 无论元素如何排列都是同一个集合,但对应的数列却各不相同。

  19. 分数指数幂

 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有明确的定义规则:a^(m/n)=√(n)(a^m)(a>0.m、n 为正整数,n>1);a^(-m/n)=1/[a^(m/n)]=1/√(n)(a^m)(a>0.m、n 为正整数,n>1)。特别规定:0 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 0.0 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。这一定义将指数的概念从整数指数拓展到了有理数指数,同时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可相应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中。

  20. 向量的三角形不等式

  向量运算中,三角形不等式是重要的性质定理,具体包括以下两组:第一组:||a| - |b|| ≤ |a + b| ≤ |a| + |b|;其中,当且仅当 a、b 方向相反时,左边的等号成立;当且仅当 a、b 方向相同时,右边的等号成立。第二组:||a| - |b|| ≤ |a - b| ≤ |a| + |b|;其中,当且仅当 a、b 方向相同时,左边的等号成立;当且仅当 a、b 方向相反时,右边的等号成立。


关于作者: 小编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将立刻删除。
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