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高考复习 高三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大全 完整版备考篇目整理

高三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大全 完整版备考篇目整理

  高三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完整版:经典篇目梳理与核心解析

  古诗文是中华文脉的鲜活载体,更是高三语文学习与备考的核心内容。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字,既沉淀着古人的思想智慧,也凝聚着汉语言文学的审美精华。熟练掌握必背篇目,不仅是应对考试的关键,更是提升文学素养、感受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。以下为高三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经典篇目,附简要解析以助理解与记忆。

  《论语》十则

  这十则语录浓缩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治学、修身、处世之道,语言凝练却意蕴深远。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 道出求知的乐趣,“吾日三省吾身” 指明修身的方法,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” 揭示学习的规律,而 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 则成为跨越时空的待人准则。这些话语至今仍能为学子的学习与成长提供指引,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。

  鱼我所欲也(《孟子》)

  孟子以 “鱼与熊掌” 为喻,开篇便鲜明亮出 “舍生取义” 的核心观点。文章层层递进,从 “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” 的道理,到 “一箪食,一豆羹” 的实例,再到 “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” 的批判,清晰阐述了 “义” 重于 “生” 的价值取向。全文逻辑严密,论证有力,将抽象的道义观念与具体生活场景相结合,让人深刻体会到儒家 “义利之辨” 的智慧。

  曹刿论战(《左传》)

  这篇文章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,生动刻画了曹刿这一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。面对齐国的入侵,曹刿不顾乡人的劝阻,主动献策,通过 “何以战” 的追问,直击战争胜负的关键 ——“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” 的民心向背。战场上,他沉着冷静,以 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 的精准判断把握战机,最终助力鲁国以弱胜强。文章叙事简洁,重点突出,将战争谋略与民本思想巧妙融合。

  出师表(诸葛亮)

  这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,字里行间满含 “报先帝而忠陛下” 的赤诚之心。文章开篇分析天下大势,点出 “危急存亡之秋” 的严峻局面,随后提出 “开张圣听”“陟罚臧否,不宜异同”“亲贤臣,远小人” 等治国建议,最后自述身世与北伐壮志,情真意切,感人至深。“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” 的淡泊,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” 的担当,成为后世忠臣义士的精神典范。

  杂说(韩愈)

  韩愈以千里马喻人才,以伯乐喻识才者,写下这篇寓意深刻的杂文。“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” 一句,道尽古往今来人才被埋没的无奈与感慨。文章批判了 “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” 的愚昧,揭示了人才 “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” 的困境,既抒发了对人才被弃的愤懑,也暗含着对统治者识才、用才的期盼,语言犀利,寓意深远。

  小石潭记(柳宗元)

  这是柳宗元 “永州八记” 中的经典篇章,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的幽美景色。文章从 “隔篁竹,闻水声” 写起,逐步展开画面:清冽的潭水、奇特的石底、翠绿的蔓草、灵动的游鱼,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山水图。然而,美景之中却暗藏作者的心境,“四面竹树环合,寂寥无人,凄神寒骨,悄怆幽邃”,将贬谪后的孤寂与悲凉融入山水之景,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。

  关雎(《诗经・周南》)

  作为《诗经》的开篇之作,《关雎》以清新质朴的语言描绘了男子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与追求。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” 起兴,借水鸟和鸣引出心中情愫;“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”“左右采之”“左右芼之” 的细节,生动展现了追求过程中的急切与虔诚;“琴瑟友之”“钟鼓乐之” 则寄托了对美满婚姻的向往。全诗节奏明快,韵律和谐,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的典范。

  蒹葭(《诗经・秦风》)

  《蒹葭》以秋日芦苇、白露为背景,营造出一种朦胧缥缈的意境。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”,开篇便勾勒出追寻者与 “伊人” 之间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感。“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;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” 的反复咏叹,将追寻过程中的艰难与执着刻画得淋漓尽致。全诗意境优美,情感细腻,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。

  观沧海(曹操)

  这是曹操北征乌桓凯旋途中所作,展现了一代枭雄的开阔胸襟与宏大抱负。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” 开篇点题,气势雄浑;“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”,细致描绘了沧海的壮丽景色;“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”,以夸张的手法抒发了囊括宇宙、吞吐天地的豪情。全诗苍凉慷慨,气势磅礴,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。

  饮酒(陶渊明)

  陶渊明的这首诗,写出了田园生活的闲适与心境的淡泊。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”,看似矛盾的表述,却道出了 “心远地自偏” 的人生智慧 —— 真正的宁静不在于环境的偏僻,而在于内心的超脱。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 一句,将劳作的闲适与自然的美景融为一体,展现出物我两忘的境界;“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”,则以自然之景寄托对生命本真的感悟。

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(王勃)

  这是一首送别诗,却打破了传统送别诗的伤感基调,意境开阔,情感豪迈。“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”,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送别之地与友人赴任之所的地理格局;“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”,一句共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;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,更是将友情升华为超越时空的信念,传递出 “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” 的豁达与洒脱。

  次北固山下(王湾)

  这首诗描绘了旅途所见之景,暗含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。“客路青山外,行舟绿水前”,开篇点出旅途的情景;“潮平两岸阔,风正一帆悬”,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江面开阔、船行顺畅的壮阔景象;“海日生残夜,江春入旧年”,既写出了时序交替的自然规律,又蕴含着新旧事物交替的哲理;末句 “乡书何处达,归雁洛阳边”,将旅途的感慨化为对故乡的牵挂,情感真挚而自然。

  己亥杂诗(龚自珍)

  龚自珍的这首诗,以 “浩荡离愁” 开篇,却在结尾处转出昂扬之意。“浩荡离愁白日斜,吟鞭东指即天涯”,写出了辞官离京时的复杂心情 —— 既有离别的愁绪,也有摆脱束缚的洒脱;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”,以落花自喻,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紧密相连,抒发了虽辞官却依然心系国家、甘愿奉献的情怀,立意高远,感人至深。

  山坡羊・潼关怀古(张养浩)

  这是一首元曲,以潼关的壮丽景色为引,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。“峰峦如聚,波涛如怒,山河表里潼关路”,开篇便以磅礴的气势写出潼关的险峻地势;“望西都,意踌躇”,面对古都长安,心中涌起无限感慨;“伤心秦汉经行处,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”,回顾历史,昔日的繁华宫殿如今已成尘土;而 “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” 一句,则以凝练的语言道出了历史兴亡背后百姓的苦难,立意深刻,引人深思。

  天净沙・秋思(马致远)

  这首元曲被誉为 “秋思之祖”,以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苍凉的秋日思乡图。“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,古道西风瘦马”,三组景物叠加,构成了一幅充满萧瑟气息的画面;“夕阳西下” 进一步渲染了悲凉的氛围;末句 “断肠人在天涯”,直抒胸臆,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推向极致。全曲语言凝练,意境深远,情景交融,极具艺术感染力。

  过零丁洋(文天祥)

  这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所作,字字句句都饱含着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。“辛苦遭逢起一经,干戈寥落四周星”,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 —— 由科举入仕,到起兵抗元;“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”,以生动的比喻写出国家山河破碎、个人命运坎坷的境遇;“惶恐滩头说惶恐,零丁洋里叹零丁”,将兵败后的惶恐与孤独刻画得淋漓尽致;而 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 一句,则以磅礴的气势表明了自己宁死不屈、舍生取义的决心,成为千古绝唱。

  破阵子(辛弃疾)

 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,抒发了报国无门、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。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”,开篇便勾勒出一个壮志未酬的英雄形象 —— 醉酒后仍不忘挑灯看剑,梦中重回军营;“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。沙场秋点兵”,描绘了军营中热闹而严肃的场景,展现了军队的威武气势;“马作的卢飞快,弓如霹雳弦惊”,想象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;然而,“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生前身后名” 的理想最终却化为 “可怜白发生” 的现实,巨大的反差凸显出英雄末年的悲凉与无奈。

  游山西村(陆游)

  这首诗描绘了农村的田园风光与淳朴民风,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。“莫笑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”,展现了农民的热情好客与丰收后的喜悦;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,以自然景色的变化喻指人生境遇的转折,告诉人们困境中往往蕴藏着希望;“箫鼓追随春社近,衣冠简朴古风存”,描绘了乡村祭祀活动的热闹场景与淳朴的民风;“从今若许闲乘月,拄杖无时夜叩门”,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。

  水调歌头(苏轼)

  这是苏轼中秋之夜思念弟弟苏辙所作,既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,也展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。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”,开篇便以浪漫的笔触向青天发问,充满了哲思;“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”,写出了对仙境的向往与对人间的眷恋;“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”,以月光的移动写出思念之情的绵长;“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”,抒发了对离别之苦的感慨;而 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” 则展现了豁达的胸怀,最终以 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 的美好祝愿收尾,传递出对亲人的真挚思念。

  浣溪沙(晏殊)

  这首词以清新淡雅的语言,抒发了对时光流逝、物是人非的淡淡哀愁。“一曲新词酒一杯,去年天气旧亭台”,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氛围 —— 新曲、新酒,却面对着与去年相同的天气和亭台;“夕阳西下几时回”,以夕阳西下的景象发问,暗含着对时光一去不返的感慨;“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”,以落花与归燕为喻,写出了时光流逝的无奈与事物变迁中的些许慰藉;“小园香径独徘徊”,则以孤独的徘徊收尾,将心中的淡淡哀愁推向极致。

  这些经典篇目涵盖了先秦诸子散文、史传文学、唐诗、宋词、元曲等多种体裁,是高三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。熟练背诵、深刻理解这些篇目,不仅能有效提升语文应试能力,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,提升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。


关于作者: 小编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将立刻删除。
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