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高考复习 荆轲刺秦王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知识点整理

荆轲刺秦王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知识点整理

  《荆轲刺秦王》作为《战国策》中的经典篇章,以跌宕起伏的叙事再现了战国末年那幕悲壮的历史场景。文字间不仅镌刻着荆轲重义轻生的侠者风骨,更暗藏着古汉语丰富的表达智慧。通假字的灵活运用、词类活用的巧妙转换以及古今词义的演变轨迹,共同构成了理解这段文字的关键密码。image.png

  古文中的通假现象往往与语境紧密相连。秦王见燕国使者前 “必说见臣” 的 “说” 实则为 “悦” 的通假,一个字便点出秦王此刻的心态;荆轲临行前 “请辞决矣” 的 “决” 通 “诀”,将离别时的决绝之情悄然流露。当荆轲手持地图进献时,“图穷而匕首见” 的 “见” 通 “现”,既暗合情节转折,又展现了文字与动作的呼应。类似的还有 “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” 中 “振” 通 “震”,“秦王还柱而走” 中 “还” 通 “环”,这些用字不仅体现了古人为求表达精准的灵活应变,更让千年后的读者能透过文字触摸到当时的紧张氛围。尤其 “日以尽矣” 中 “以” 通 “已” 的重复出现,暗示着时间紧迫的叙事节奏,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隐形线索。

  文字背后暗藏的表达技巧同样值得细究。名词在文中常突破常规用法,“进兵北略地” 的 “北” 以方位作状语,勾勒出秦军北上的进军路线;“函封之” 的 “函” 则将工具名称化为动作状态,再现了用匣子封装首级的场景。易水送别时 “皆白衣冠以送之”,“白衣冠” 由名词转为动作,画面感扑面而来,让读者仿佛目睹那片素白身影中的悲壮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更添情感层次,“太子迟之” 的 “迟” 字,将太子丹的焦虑不安转化为文字的张力;“群臣怪之” 的 “怪” 字,则瞬间定格了秦武阳失态时群臣的诧异神色。动词的使动用法同样精彩,“使使以闻大王” 的 “闻” 字,传递出燕王使者想要让秦王知晓的迫切;“绝袖” 的 “绝” 字,更让秦王仓促起身时衣袖断裂的瞬间跃然纸上。

  语言的演变在词义变迁中体现得尤为鲜明。樊将军 “仰天太息流涕” 的 “涕” 在古时专指眼泪,与今义的 “鼻涕” 相去甚远,却精准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悲怆。“持千金之资币物” 中的 “币” 实为礼品之意,展现了燕国为求见秦王所备的诚意。樊於期 “以穷困来归丹” 的 “穷困” 并非指物质匮乏,而是形容其走投无路的绝境,这一义项恰是理解人物抉择的关键。当荆轲在朝堂上为秦武阳辩解时,“愿大王少假借之” 的 “假借” 意为宽容,将荆轲临危不乱的机智尽显无遗。类似的还有 “郎中执兵” 的 “郎中” 实为宫廷侍卫,“秦王还柱而走” 的 “走” 表示奔跑,这些词语的古今差异,恰似跨越时空的语言密码,解开它们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历史语境。

  从通假字的巧妙转换到词类活用的灵活应变,再到古今词义的悄然变迁,《荆轲刺秦王》中的语言现象不仅是古汉语知识的集中展现,更是理解文本情感与叙事节奏的重要途径。这些文字背后的智慧,让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场景依然能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。

  相关信息仅供参考。



关于作者: 小编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将立刻删除。

热门文章